俗话说商场如战场,不少人在进行交易买卖活动时,会耍花抢,但,以欺骗、诱导方法达成的买卖,即使签订了合同,也是可以撤销的欺诈合同。只不过什么是欺诈合同呢?要如何处置,才能保障自己权益呢?
那什么是欺诈合同呢?
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获得非法利益,故意捏造不真实状况,或歪曲、掩盖真实状况,使得他们陷入错误认知,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,从而订立、履行的合同,都可以称为欺诈合同。
说白了,就是因他们的欺骗而签订的合同。这种合同的签订,都不是当事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,因而,为了保护受害人利益和市场秩序的需要,法律允许受害人依据自己实质状况确定是不是撤销合同。
不过,“口讲无凭”,受害人想要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的,需要有充分的证据,不然法院是没办法判决撤销合同的。在诉讼撤销欺诈合同追究责任方面,建议最好找个专业合同律师详细咨询,尽量确保自己权益。
遭遇合同欺诈,可以如此处置:
合同欺诈行为各种各样,花样百出,总是不少人陷入其中而不自知,但如果对合同欺诈种类有更多认识,无疑提供了自己辨别能力。
日常,容易见到的欺诈合同有以下种类:
1、不真实的水平欺诈行为;
2、不真实的产品标识欺诈行为;
3、不真实的合同主体欺诈行为;
4、不真实的宣传欺诈行为;
5、不真实的价格欺诈行为。
当遭遇见合同欺诈时,可以联系他们,需要退货并返还相应财产,也可以向相应的工商部门投诉举报,同时提出索赔需要。假如仍然没办法解决纠纷,或双方就赔偿事宜,协商不成时,也可以找个律师,采集证据资料,到法院起诉追责索偿。